(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和避免不必要纠纷,以下案例中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,若有雷同请联系我们予以撤销。)一、案件背景与争议焦点
本案围绕北京市房山区一号房屋的归属和使用问题展开,周平与赵刚夫妇因借名买房的争议对簿公堂。周平主张房屋为其自行购买,要求赵刚夫妇腾退返还房屋;而赵刚夫妇则坚称存在借名买房关系,购房款由其女儿支付。争议焦点集中在双方是否存在借名买房的法律关系。
二、诉讼双方主张
(一)原告周平诉求及依据
一审诉求:请求法院判令赵刚夫妇腾退并返还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一号房屋,并承担诉讼费。
二审诉求:撤销一审判决,改判支持其一审诉讼请求,同时要求赵刚夫妇承担一、二审诉讼费。
依据:强调房屋是自己购买,虽有其他兄弟姐妹出钱,但最终是为减轻他们负担。认为即使存在借名买房,因房屋系经济适用房,借名合同也无效。
(二)被告赵刚夫妇答辩及依据
同意一审判决,不同意周平的上诉请求。
主张购房款系女儿赵晓琳支付,构成借名关系。解释因二人与周平户口在一起,且在京无房,而周平系低保户,申请购房资格更容易获批,所以才用周平名义申请购房资格。
三、法院查明事实
(一)家庭关系
赵刚与周丽为夫妻,赵阳为二人之子,赵晓琳为二人之女,周平为周丽之弟。
(二)房屋购买及相关手续
2015 年 3 月 25 日,周平与北京 H 公司签订《北京市商品房现房买卖合同(经济适用住房)》,约定购买房山区一号房屋,H 公司应在 2015 年 7 月 31 日前交付,购房款 302850 元由赵晓琳交纳。
2015 年 7 月 7 日,周平签署委托书,授权赵阳代为办理房屋购买及后续相关手续,包括结算入住、验收房屋、办理物业手续、领取房产证等。7 月,赵阳代周平办理入住手续,此后涉案房屋由赵刚夫妇居住。
2016 年 12 月 12 日,赵阳代周平领取涉案房屋的不动产权证书并持有。2018 年周平挂失补办证书。此外,房屋买卖合同、购房款发票、契税付款凭证原件都在赵刚夫妇处,他们还提交了自入住起的供暖费、物业费等票据原件。
(三)二审补充事实
赵刚夫妇解释借名买房原因:上世纪六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到河北工作,退休后户口迁回北京,落户在赵阳房屋户口簿上,因房屋小无法居住。二人在京无房,想申请保障房,而周平的情况申请经济适用房更容易获批,此次诉讼由赵阳与周丽妹妹间诉讼引发。
周平称因自己身体不便、无收入和其他继承人,靠兄弟姐妹扶持住在养老院,想买房留给兄弟姐妹,购房资格虽由赵阳协助申请,但并无借名约定。
四、法院裁判结果
驳回周平的诉讼请求。
五、案件分析
(一)借名买房关系认定证据梳理
购房款支付证据:明确购房款由赵晓琳交纳这一关键事实,在没有书面借款或赠与协议的情况下,结合周平的经济状况,其无力支付购房款且对借款归还时间无协商的情况,不符合常理,有力反驳了周平称借款购房的主张。
房屋占有使用证据:从房屋交付之日起,赵刚夫妇就实际占有使用房屋,持续支付相关费用,如供暖费、物业费等,这些费用支付凭证作为证据,表明他们对房屋的实际控制和管理,与借名买房后实际使用房屋的情况相符。
证件资料保管证据:购房票据及产权证书均由赵刚夫妇持有,这在借名买房关系中是常见的表现,进一步佐证了借名买房的事实。通常情况下,实际出资人会保管与房屋相关的重要资料。
(二)借名合理性分析
购房资格申请分析:深入分析购房资格申请过程,赵阳代周平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资格,结合赵刚夫妇在京无房、周平是低保户申请更易获批的情况,合理阐述借名买房的动机和背景,使法官能够理解借名行为的合理性。
周平行为分析:指出周平在房屋交付后三年多时间内未提出居住使用或主张权利,与常理不符。作为房屋所有者,在房屋交付后长时间不关注和主张权利,这一行为表现从侧面反映出其可能并非实际房屋权益人,而赵刚夫妇的居住使用行为更符合实际需求。
六、办案心得
(一)证据收集与运用的重要性
全面收集证据:在借名买房纠纷案件中,证据收集至关重要。从购房款支付凭证、房屋占有使用的费用票据到购房资格申请的相关资料,每一个证据都可能成为案件的关键。本案中,通过全面收集各类证据,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,有力支撑了借名买房关系的成立。
合理运用证据:不仅要收集证据,还要合理运用证据。在法庭辩论中,根据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和证明力,有条理地阐述借名买房的事实和合理性。例如,通过对比周平和赵刚夫妇的经济状况、购房后的行为表现等证据,突出借名买房关系的真实性。
(二)事实分析与法律适用的结合
深入分析事实:对案件事实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,挖掘每一个事实细节背后的法律意义。在本案中,通过对购房款支付、房屋占有使用、证件资料保管等事实的分析,结合当事人的家庭关系和实际生活状况,准确判断借名买房关系的存在。
准确适用法律:依据相关法律法规,如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<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> 的解释》中关于证据证明力和高度可能性证明标准的规定,将法律条文准确应用到案件事实中。在法庭辩论中,清晰阐述法律依据,使法官能够依据法律规定对案件做出正确判断。未来办案中,持续提升事实分析和法律适用的能力,为当事人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