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产律师-北京房产律师-房地产纠纷专业律师, 靳律师团队专门代理借名买房、房产买卖、遗产继承、离婚分割房产、拆迁析产、共有房产确权分割、居住权案件,为您提供优质法律服务。
在家庭财产分配中,子女间就父母赡养与拆迁利益达成的协议效力如何认定,往往影响遗产分割结果。北京一起拆迁安置房权益纠纷中,三兄弟约定由负责赡养父亲的弟弟继承拆迁房,父亲去世后部分继承人以 “未参与协议” 为由主张权益,法院最终依据协议自愿性和履行情况,支持了弟弟的诉讼请求。
一、案情梳理
(一)当事人信息
原告:马伟(被继承人三子)
被告:马兰(被继承人长女)、马丽(被继承人次女)、马强(被继承人长子)、赵敏(被继承人次子马军之妻)、马晓(被继承人次子马军之女)
第三人:甲公司(拆迁人)、乙公司(安置房开发公司)
被继承人:马建国(2017 年去世)、张桂英(1998 年去世)
(二)争议焦点
三兄弟 2010 年签订的《协议书》是否有效?
拆迁补偿协议中涉及的两套安置房权益是否应归马伟所有?
(三)事件经过
马建国与张桂英育有三女二子,长女马兰、次女马丽,长子马强、次子马军(2022 年去世)、三子马伟。2010 年 11 月,马建国名下老宅面临拆迁,长子马强、次子马军、三子马伟签订《协议书》约定:“父亲由马伟赡养,退休费归马伟所有;生病及后事费用由三兄弟共同承担;拆迁时以父亲名义分得的楼房归马伟所有,其他人不得享有”,协议由马建国在场见证。
2011 年 1 月,马建国与甲公司签订《拆迁补偿协议》及补充协议,选购两套期房(总建筑面积 209.35㎡),购房款 60.31 万元从拆迁补偿款中代扣,剩余补偿款 37.57 万元支付至马建国账户。2023 年安置房交付时,马伟要求办理权益变更,但赵敏、马晓以 “未获补偿” 为由拒绝配合,马伟遂起诉要求确认两套安置房权益归其所有。
二、案件分析
(一)家庭协议效力的核心认定
法院确认协议有效的关键依据:
协议主体适格且意思表示真实:《协议书》由马强、马军、马伟三兄弟签订,内容涉及赡养义务分配与拆迁利益归属,签订时被继承人马建国在场并同意,长女马兰、次女马丽事后亦表示认可,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共同合意。
权利义务对等且不违反强制性规定:协议明确 “马伟负责日常赡养,父亲退休费作为生活费,生病及后事费用三兄弟共担”,权利义务分配公平合理,未损害被继承人或其他继承人的合法权益,符合《民法典》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规定。
(二)安置房权益归属的裁判逻辑
法院关于权益认定的审查要点:
拆迁利益与协议约定直接关联:两套安置房系以马建国名义选购,购房款从其拆迁补偿款中直接抵扣,属于协议中明确约定的 “以父亲名义要的楼房”。马伟已按协议履行赡养义务,且协议中 “归马伟所有” 的约定清晰无歧义,应作为权益归属的依据。
继承人抗辩缺乏法律依据:赵敏、马晓主张 “未获 5 万元补偿则不认可协议”,但协议中并未约定需向次子家属支付补偿款,且马军生前已在协议上签字确认,其继承人无权单方变更协议内容。赡养义务与拆迁利益的约定具有相对性,未参与协议的继承人已通过事后认可方式放弃权益,故抗辩不成立。
(三)第三人责任的边界划分
法院关于企业协助义务的认定:
拆迁方按生效裁判履行义务:甲公司、乙公司作为拆迁人与开发商,已按协议约定预留安置房并完成补偿款代扣,因继承人争议未办理权益变更属合理履行障碍。在法院确认权益归属后,企业需配合签订换房协议及新买卖合同,履行协助义务。
三、裁判结果
法院判决:
甲公司与马建国 2011 年 1 月 8 日签订的编号为 XX 的《拆迁补偿协议》及补充协议项下涉及的两套拆迁安置房权益归马伟享有。
四、案件启示
(一)家庭财产协议的订立要点
明确权利义务对应关系:涉及赡养与财产分配的协议,需清晰约定赡养方式、费用承担、财产归属等内容,避免模糊表述。本案协议因明确 “赡养者获拆迁房” 的核心条款,成为裁判关键依据。
全体利害关系人参与或追认:协议应尽量让所有继承人参与签订,或事后取得未签字继承人的书面追认。本案中长女、次女的认可,强化了协议的合法性与自愿性。
(二)拆迁利益继承的证据留存
固定赡养履行证据:履行赡养义务的一方需留存护理费支付记录、日常开销凭证、医疗费用分担证明等,证明协议实际履行情况。本案中马伟持有父亲退休费支配记录,佐证了赡养事实。
保存协议签订背景证据:协议签订时应有见证人在场(如本案中的被继承人),或通过录音、录像等方式记录协商过程,避免事后就 “是否自愿” 产生争议。
(三)继承人权益主张的实务建议
尊重协议约定的相对性:家庭成员达成的财产分配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,继承人不得以 “未获额外补偿” 等理由单方反悔,确需变更协议的应经全体当事人同意。
及时办理权益变更手续:拆迁安置房具备交付条件后,继承人应凭协议及被继承人死亡证明等材料,及时与拆迁方、开发商沟通办理权益变更,避免因拖延引发新的争议。
本案中,法院通过审查协议真实性与履行情况,最终支持了按家庭协议分配拆迁权益的主张,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。这一判决提醒公众,家庭内部就赡养与财产达成的书面协议,只要内容合法、履行到位,就能有效保障约定权益的实现。
(此案例发生地为北京,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和避免不必要纠纷,以下案例中当事人姓名及其他信息均为化名,若有雷同请联系我们予以撤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