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和避免不必要纠纷,以下案例中当事人姓名及其他信息均为化名,若有雷同请联系我们予以撤销。
一、案件梳理
(一)当事人信息
原告(反诉被告):苏立
被告(反诉原告):程辉
案件背景:苏立与程辉因购房借款合同及善后协议履行产生纠纷,苏立提起诉讼要求还款,程辉提出反诉主张合同无效,案件涉及民间借贷与房产中介合作双重法律关系。
(二)原告诉求与事实理由
苏立诉请:
判令程辉支付欠款 1038.99 万元及利息(按年利率 14.6%,自 2023 年 5 月 1 日计算至实际给付之日);
程辉承担案件受理费、保全费 5000 元、保全保险费 8352 元。
事实理由:2022 年 12 月 30 日及 2023 年 2 月 9 日,双方签订 6 份《借款合同》,约定苏立出借 1585.79 万元用于程辉购买成都市天府新区一号房屋等 7 套房产,逾期利率月息 2%,若 2023 年 4 月 30 日前房屋备案至苏立名下,则借款与购房款等额折抵。合同签订后,苏立实际转账 2053.1 万元,但程辉未成功购房。2023 年 6 月 10 日,双方与第三人林明签订《关于项目善后事宜的补充协议》,确认程辉应还本金 2143.99 万元,并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号房屋、大兴区三号房屋抵债。扣除已还款 1100 万元后,程辉仍拖欠 1044 万元,故诉至法院。
(三)被告答辩与反诉请求
程辉辩称:
双方不存在真实民间借贷关系,《借款合同》款项实为房产中介合作中买家支付的房屋溢价款,程辉仅为过账,且合同约定与事实不符;
《关于项目善后事宜的补充协议》是在其遭受压力、精神状态不稳定且受案外人欺骗产生重大误解下签署,显失公平,应予撤销;
本案涉及刑事犯罪,已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应驳回苏立起诉。
反诉请求:
确认《借款合同》无效;
确认《关于项目善后事宜的补充协议》无效或撤销;
苏立承担全部诉讼费用。
(四)法院认定事实
合同签订与履行:2022 年 12 月 30 日 - 2023 年 2 月 9 日,苏立与程辉签订 6 份《借款合同》,约定借款用于购买 7 套房产,明确借款金额、期限、利率及还款条件;苏立通过本人及他人账户累计转账 2422.7 万元。
善后协议:2023 年 6 月 10 日,三方签订《关于项目善后事宜的补充协议》,确认欠款 2144 万元,约定程辉用两套房屋抵债,并明确还款金额与房屋所有权回转条件。
款项往来与证据:程辉提交微信聊天记录、银行流水等,证明双方系房产中介合作关系,款项为溢价款;苏立提交合同、转账记录及保全保险费发票等证据支持诉求。
刑事关联:案外人蔡某、徐某因相关房产项目涉嫌合同诈骗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程辉曾报案。
二、争议焦点
《借款合同》及《关于项目善后事宜的补充协议》是否有效?
双方之间是民间借贷关系还是房产中介合作关系?
本案是否应因刑事犯罪而驳回起诉?
程辉是否应向苏立支付欠款及利息?
三、案件分析
(一)合同效力认定
《借款合同》:合同系双方合意签署,虽与房产中介合作相关,但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,无证据表明存在虚假意思表示,应认定有效。
《关于项目善后事宜的补充协议》:协议由三方签署,程辉主张在受胁迫、重大误解下签订,但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意识不清;且补充协议是对还款义务的约定,程辉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,应预见案外人退款的不确定性,其承诺还款不构成重大误解。此外,程辉提出撤销请求已超 90 日除斥期间,故协议合法有效。
(二)法律关系判定
从合同约定看,《借款合同》明确借款用途、还款方式及房产处置条件,符合民间借贷特征;程辉虽主张为中介合作,但未能否定借款合同的独立性。即便款项来源与中介业务有关,也不影响双方借贷关系的成立。
(三)刑民交叉问题
虽案外人涉及刑事犯罪,但苏立并非直接与犯罪嫌疑人交易,其与程辉之间基于合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清晰独立,刑事侦查不影响本案民事纠纷审理,无需移送刑事处理。
(四)责任承担分析
苏立主张的欠款金额及利息计算符合《关于项目善后事宜的补充协议》约定;程辉未能按协议履行还款义务,应承担违约责任。保全保险费因无合同依据,不予支持。
四、裁判结果
法院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相关规定,判决:
程辉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苏立支付欠款 1038.99 万元及利息(以 1038.99 万元为基数,按年利率 14.6%,自 2023 年 6 月 10 日计算至实际给付之日);
驳回苏立的其他诉讼请求;
驳回程辉的全部反诉请求。
五、案件启示
规范合同签订:涉及重大经济往来时,应明确合同性质与条款细节,避免因约定不明引发纠纷。借贷与合作关系需清晰界定,必要时咨询专业法律意见。
保留交易证据:完整留存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、合同等证据,以证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及履行情况,在纠纷中占据主动。
警惕刑民交叉风险:参与投资合作项目时,需关注潜在刑事风险。若涉及刑事犯罪,应区分自身法律关系,及时通过民事诉讼维护权益,避免因刑事程序拖延民事救济。
审慎签署协议:签署重要协议前,应充分了解条款内容与法律后果,避免在压力或误解下草率签约。发现协议存在可撤销情形,需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权利。